前几天刷到张家辉的新片《赎梦》要在删减4分钟后引进的消息,瞬间勾起了我对港式恐怖片的回忆。
说实话,从小到大看过的恐怖片不少,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,还得是那些港产片。
不是因为特效多牛,而是那种说不出来的诡异感...
就像有什么东西一直跟着你。
《僵尸先生》
一部"诅咒"了整个剧组的电影
1985年的《僵尸先生》横空出世,当年票房2000万。
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,差不多相当于20个亿。
更夸张的是后来发生的事...
编剧黄炳耀,就是那个写《逃学威龙》的天才,7年后突发疾病去世,46岁。
另一个编剧黄鹰,第二年也走了。
饰演鬼新娘的王小凤,拍完戏后得了精神病,分不清现实和幻觉,还有暴力倾向。
林正英,我们童年记忆中永远的道长,1997年11月8日去世,45岁。
更诡异的是许冠英,就是演他徒弟那个,2001年也走了。死亡时间?也是11月8日。
这真的只是巧合吗?
香港当时流传一句话:"拍鬼片的都活不过50岁。"
我查了很多资料,发现这种"巧合"在港式恐怖片剧组里并不少见。
到底是电影太逼真,还是有些东西我们不懂?
《异度空间》
张国荣的银幕内外的双重心魔
张国荣的遗作,预言了自己的结局
2002年,哥哥拍了《异度空间》。
这是他最后一部电影。2003年4月1日,他从24楼一跃而下。
电影里他演一个被心魔纠缠的心理医生,现实中他也在跟抑郁症做斗争。
那场梦游戏,他先是痴迷地注视前方,眼中饱含泪水...被闹钟唤醒后茫然无措,看着手中旧物瞬间崩溃。
面部肌肉不受控制地颤抖,眼中血红一片,连抱住女主的手都在抽搐...
当年影评人说:"鬼片演到这个地步,让人无话可说。"
但我们都知道,那不是演技。那是他真实的痛苦。
银幕里的人在救赎自己,银幕外的人已经成了画中人。这种重合,比任何鬼怪都可怕。
《三更:回家篇》
爱情,还是变态?
陈可辛的《三更:回家篇》,豆瓣7.4分,黎明凭这个拿了金马影帝。
故事听起来像精神病院案例:一个学中医的丈夫,妻子死了三年,他每天用中药水浸泡妻子尸体,坚信再差三天她就能复活...
但结局反转了。
法医鉴定显示,妻子确实有起死回生的迹象。
而且六年前,妻子就是用同样方法救活过丈夫。
你说这是爱情还是恐怖?这种阴森森的温情,比任何鬼怪都让人心颤。
因为它触及了人性最深层的恐惧——对死亡不可逆转的绝望。
《回魂夜》
周星驰唯一的恐怖片
1995年,星爷拍了生涯唯一一部恐怖片《回魂夜》。
阿婆头七回魂,被儿子儿媳害死后回来复仇...
表面是恐怖片,实际是对孝道沦丧的反思。最恐怖的不是鬼回来了,而是人心的冷漠。
为什么子女要害死自己的母亲?为什么血缘关系在利益面前变得如此脆弱?
这些问题,比任何特效都让人脊背发凉。
我们到底在怕什么?
香港是个充满传说的地方。狭小的空间,高密度人群,巨大生存压力...这些元素天然就带着恐怖色彩。
那些导演编剧,他们不是在编故事,是在记录真实。这就是港式恐怖片总有种说不出真实感的原因。
我研究了这么多港式恐怖片,发现个规律:
真正经典的恐怖片,从来不靠血腥和惊吓取胜。
《僵尸先生》里,最可怕的不是僵尸,而是贪婪的人心。《异度空间》里,最可怕的不是鬼,而是心魔。《三更》里,最可怕的不是死者复生,而是生者对死亡的绝望挣扎。
这就是我们看完这些片子,晚上不敢睡觉的真正原因。
不是怕鬼,是怕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敢面对的黑暗。
怕死亡,怕孤独,怕被抛弃,怕失去控制...这些恐惧,每个人心里都有。
港式恐怖片之所以经典,是因为它们敢于直视这些黑暗面。它们用鬼怪的外衣,包装了最真实的人性恐惧。
所以下次再看恐怖片的时候,记住:
"真正的恐怖,不在银幕上,在人心里。"
人心,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深渊。
九鼎配资-股票配资世界门户-高杠杆配资-网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